骑兵这一军事力量,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,经过数千年的演变,逐渐发展成为汉代的一个重要军种,甚至在当时的战斗中取代了战车的角色。在之后的隋唐时代,骑兵的地位愈加巩固,成为正规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。更进一步,在蒙古时代,蒙古骑兵的战术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,使骑兵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。尽管随着火器的普及,骑兵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下降,但无论如何,骑兵在战争中仍然保有一席之地,不容小觑。
今天,我们要特别介绍的是八路军的一位骑兵营长,她就是李林。李林的出生并非如人所愿,1915年在福建漳州的塔口庵,她刚来到这个世界便被无情地遗弃。幸而,后来被一位好心人收养,带到了国外。尤其是在祖国遭遇重大危机时,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参军,成为八路军的一名高级将领。她带领骑兵队伍,奔驰如风,为国立下赫赫战功。即便是怀孕三个月,仍然坚定地在战场上奋战,最终壮烈地以饮弹自尽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信仰和理想。李林的传奇故事至今仍激励着后人。
李林生于1915年,刚出生就被父母抛弃,那个时代的她命运多舛,在福建漳州的塔口庵造访了生命的起点。更令人心痛的是,年幼的她只能靠好心人喂养,直到40多天后,才被收养家庭的母亲陈茶带走,随后移居到荷属爪哇。在异国他乡的生活,善良的养父母给了她温暖与关爱,但殖民统治的压迫是她无法逃避的现实。她在童年时期便深感没有强大祖国的无助与痛苦,这种情感也在她心中根深蒂固。
展开剩余70%九岁时,李林以“李秀若”的学名进入了养父创办的华侨小学。在这样的年代,荷兰殖民者明令禁止华校教授中文和有关中国的历史、地理知识,小小年纪的李林对此感到无比愤怒,义愤填膺地质问:“我作为中国人,为什么不能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?”她以自身的行动为起点,带头抵制这种不公,令她愈发意识到祖国的重要性。
到了1929年,14岁的李林启程回到了祖国,从此开始了对知识的探索与追寻。她考入了厦门的集美学校,并加入了集美抗日救国会义勇队,开始为国奉献自己的力量。1933年冬天,她转学到上海的爱国女中,积极参与由共产党人领导的“抗日救亡青年团”,在这里留下了“甘愿征战血染衣,不平倭寇誓不休”的豪言壮语。
1936年,李林顺利考入北平民国大学,成为了一名充满激情的学生。在12月份“七君子”冤案爆发后,她毅然站出来,担任游行队伍的旗手,在激越的游行中与警察发生了剧烈冲突,致使自己受了伤但仍坚定地坚持参与游行活动,最终因表现优异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随后,李林奔赴太原,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,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,并担任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子第11连的党支部书记。在学习过程中,她处处以身作则,尤其是在射击训练时表现得十分顽强,双肘磨破了皮,鲜血顺着袖口流出,但她仍然默默忍耐着,毫不吭声。会骑马的时候,李林不怕摔跤和伤痛,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,她已经可以稳稳地骑上最凶猛的马匹,且能在奔跑的过程中左右开弓,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。
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,李林主动请缨前往前线,获得了雁北抗日游击队第8支队的指挥权,兼任政治主任,带领队伍与日伪军展开斗争,开辟抗战的新战区。1938年春,李林被任命为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营长,随后她带领部队北上开辟新区。在行军途中,她意外发现了一座土碉堡,该地后方是一个大院子,经过侦查,得知这里居然是日军的一处马桩,守卫人数少得可怜,李林果断制定袭击计划,迅速发动攻击,结果取得辉煌胜利,缴获100多匹战马,大大增强了骑兵营的实力。
同年秋天,李林因战功被委任为中共晋绥边区特别委员会的宣传部长,兼顾边区地方武装的指挥。她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击,造成了对方的重大损失。到了1939年9月,面对日伪军第七次大规模扫荡,李林临危受命,带领骑兵连采用“调虎离山”的计谋,奇袭日军岱岳镇的据点,摆脱了险境,成功保护了雁北地区的党政机关,再次为抗战添加一笔光辉的战功。
1940年1月,李林任职于晋绥边区第11行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,并当选为边区行政公署行政委员会委员。到了4月,日伪军集中1.2万兵力,对晋绥边区展开了大规模扫荡。并于26日包围了晋绥边区特委、第11行政专员公署、群众团体等500余人。尽管她已怀有三个月身孕,李林依然义无反顾,带领骑兵队伍勇猛杀出,为友军分散了敌军火力,抢夺了战斗的主动权。
最后,她到达了小郭家村的荫凉山顶,身上多处受伤,坚强的她仍然奋战到最后,将敌人在战斗中击毙6人。李林把仅有的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喉部,以壮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光辉的生命,留下了旷世难忘的英雄传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宏泰配资-炒股配资咨询-最新配资平台-券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