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95年,刘邦亲自带领大军平定了英布的叛乱。作为一位曾经的战神,刘邦的这次御驾亲征本应是胜利的象征,然而他的健康状况却暗示着另一番悲剧。凯旋归京的刘邦看似气宇轩昂,威风凛凛,但实际上,这个曾经敢与西楚霸王项羽争锋的英雄已经处在身心交瘁的境地,回京不久,便重病卧床,生命的尽头似乎也在不远处悄然逼近。这个昔日风光的帝王,此时已经沦为一位普通的老年病人,卧于病榻之上,身心疲惫,难掩衰老的迹象。
临终时,有人向刘邦报告说,樊哙在刘邦死后必会发动兵变,诛杀戚夫人和刘如意。这一消息让刘邦十分不安,因此他立即召见了陈平和周勃,并指示他们务必立刻出发,斩杀樊哙。刘邦的命令中包含着极大的决绝,表明他担心樊哙会利用兵权,打击戚夫人母子,因而决意在死前清除这个潜在威胁。
展开剩余75%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,早在刘邦起兵之初,他便始终陪伴左右,立下赫赫战功。作为刘邦身边的重要人物,樊哙无论是出征作战还是平定敌人,都表现出色,深得刘邦的信任。然而,刘邦临终时却决定秘密派人除掉这个忠诚的将领,这让许多人不禁疑惑:是否刘邦已经年老糊涂,才做出如此令人惊讶的决定?其实并非如此。
刘邦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,背后有深刻的政治考量。戚夫人和刘如意始终是刘邦心中最牵挂的人,特别是刘如意,他原本打算将其立为太子,然而吕后背后有着强大的吕家势力及勋贵们的支持,始终未能如愿。尽管如此,刘邦并未放弃这一计划。他所面临的困境让他深感绝望,尤其是当他看到商山四皓跟随刘盈时,他意识到刘盈的太子之位已经不可撼动。这一瞬间,刘邦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。想到刘如意不能继位,未来必然会面临吕后的压制,他的内心无比煎熬。
戚夫人得知自己的命运后放声痛哭,舞榭歌台的那一幕,成为了她与刘邦曾经深厚感情的最后一舞。刘邦虽是帝王,却无力保护心爱的人,这种无奈令他深感苦闷。尽管如此,从刘邦的表现来看,他在内心早已决定接受现实。刘盈作为吕后的亲生子,血统清晰,登基对于刘邦而言虽有些许不甘,但从国家的长远稳定来看,这才是最有利的选择。
当刘邦得知樊哙会在自己死后加害戚夫人和刘如意时,愤怒几乎让他失控,他喊道:“樊哙是盼着我死啊!”刘邦知道,自己死后,戚夫人和刘如意必定会面临悲惨的结局,而戚夫人亦清楚这一点。那么,为何刘邦在临终时会如此愤怒呢?其中有两大原因。
首先,虽然刘邦明白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命运难逃厄运,但他并不认为吕后会对他们施行极端的手段,依然抱有一种幻想,认为戚夫人母子最终会过上平静的生活。然而,当他听说樊哙可能会亲自发动军队去杀掉他们时,才意识到樊哙的心狠手辣,且他背后的政治立场也早已发生变化。樊哙的忠诚虽大,但在刘邦死后,朝廷的主权将掌握在吕后手中,樊哙作为吕后的亲妹夫,必然会投向吕家,这时他带兵诛杀戚夫人母子便成了可能的现实。
其次,樊哙手握兵权,且在吕后家族中占有特殊地位,如果他在刘邦死后动手杀戚夫人和刘如意,这将为外戚的进一步扩权埋下隐患。刘邦一直寄希望于能保持朝廷内外的权力平衡,若樊哙站队吕家,刘家的江山恐怕难以长久稳定。因此,刘邦的愤怒不仅源自对戚夫人母子的同情,更关乎国家的未来。
樊哙虽然以勇猛著称,但他并非单纯的莽夫。当年鸿门宴上,樊哙就凭借着机智和胆略,成功让刘邦化险为夷。他不仅勇敢冲入敌营,力挺刘邦,还凭借一番话打动了项羽,成功改变了局势。可以看出,樊哙的智慧和胆略是不可小觑的。刘邦对樊哙的了解,使他能够预见到此时该如何处置这个既忠诚又危险的将领。最终,刘邦派陈平和周勃去执行这一命令,既考虑到陈平的谋略,也考虑到周勃的武勇,以确保万无一失。
然而,陈平与周勃执行任务时却因为种种原因拖延了计划,最终未能及时按命行事,且在返回京城途中,刘邦最终去世。这一变化让原本计划中的杀戮没有实施,反而让陈平和周勃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。
总的来说,刘邦临终时的决定并非一时糊涂,而是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做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。只是陈平的迟疑和犹豫,最终让这一计划未能完全执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宏泰配资-炒股配资咨询-最新配资平台-券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