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时没有空调,人们如何度过炎炎夏日?对于画家来说,一幅西瓜图或聊以消暑。
以西瓜入画的历史并不长。相传元代画家钱选曾绘西瓜,不过那时西瓜还是上层贵族的消暑果品,普通人并不易得。明清时期,随着栽培技术持续进步,西瓜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。清代画家金农《花卉蔬果图》册中便有一开描绘了两片西瓜,其上有题句云:“行人午热,何物能消渴。想着青门门外路,凉亭侧,瓜新切,一钱便买得。”可见,清代时西瓜已是普通百姓消费得起的水果,并逐渐成为较受欢迎的绘画题材。八大山人、石涛、罗聘、吴昌硕等名家都曾以西瓜入画,作品各具风韵。
诸多西瓜图中,清代岭南画家居廉的《瓜藕图》(见图)尤能引人共鸣。画中西瓜看上去像是熟得刚刚开始“起沙”,这种艺术效果源自画家对“撞水撞粉”技法的巧妙运用——先于色彩半干之际,注入少许水,使色、墨产生丰富的浓淡变化;在纸上施薄粉后,再注水少许,将纸稍倾斜,粉色一边厚、一边薄,产生凹凸感,从而使西瓜的质感更加逼真。画中除了西瓜,还有荷叶与藕片,这些岭南百姓常备的消暑佳味组合在一起,很容易令观者产生亲切感,仿佛就是自己生活的写照。
来自清代宫廷的女画家缪嘉惠以工笔和小写意画法见长。她笔下的《山水花卉蔬果图》册之一,便以西瓜为主角,用色清丽。画家对西瓜纹理的处理手法参合了西画的透视技法,可能与她在宫廷中受到西洋画家作品的影响有关。
清代海派名家虚谷性情孤傲散淡,其《花果》册之《西瓜》呈现出另一番风韵。画面上的西瓜仿佛刚被人随意劈开,凹凸不平的瓜瓤只用几笔涂抹表现,但他对瓜皮的处理却毫不含糊,不但以色墨互破的技法呈现瓜皮颜色的深浅过渡,甚至还细腻地表现出瓜皮的纹理。
岭南、北京和上海三地的画家都如此精心表现物象的质感,其中已然有“炫技”的小心思,这与传统文人画追求“逸笔草草,不求形似”的理念不同,反映了清代晚期艺术商品化的趋势。为迎合以商人为主的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,画家既要保持文人高雅的艺术趣味,也要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。尽管三位画家所用技法不同,但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。
酷热之夏,不妨来一块西瓜消暑,再打开一本画册,在艺术世界里觅一片清凉之境。
(作者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馆员)
宏泰配资-炒股配资咨询-最新配资平台-券商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